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政治建设作为党建的统领,包含着党与群、干与群、党自身内部及党与国家等几个领域的关系,是党建的核心命题。从阐释学的角度看,政治建设专门从立场、方向、原则及规矩出发去完善党的政治职责、净化党的政治生态,规制党的政治立场,既有哲学意蕴也包含着深刻的政治学理路。处理好如上几组关系,事关政治方向、政治能力及政治生态,其学理归旨与现实价值都是题中应有之意。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表现,它所具有的独特方法论意义、公信力源泉及实践效能在政治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阐释学与党建话语
阐释学的概念缘起时指将隐晦的神意转换成易于理解的文本或话语,之后在逻辑推理及与社会互动中发展成为了一门学问。阐释学中有关语言的社会性被研究者广泛关注,最引人注目的是强调语境在理解事物及现象中的重要性,及其对话语生成、转换的影响。
党建作为执政党的不朽命题,其话语表达鲜明折射了党建的时代属性及政治学意义。回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群众始终与党的成立、发展、壮大站在一起并全程参与,建党前便有进步员工或早期马克思主义组织通过创办各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刊物,建立与工人群众的直接联系,或者是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利用一些传统民间纽带关系直接走到群众中间去。建党之初,党在各地建立工会,解决工人群众的经济诉求,同时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党也开始将视野向农村下移,群众的范围也顺势由自身阶级向其他阶级扩展。党的三大修订党章对党员的来源、入党介绍人、新党员的候补期、自请出党等都作了明确文本规定,同时对党员的阶级觉悟性与纪律性作出了清晰的话语表达,这实际上是对党的组织建设的严谨规制,是党建史上的一个重大决策。1925年,党的四大明确要求加强对群众运动的领导,并提出要把党从一个宣传性小团体转变为群众性大党,这一目标在党的发展史上和群众路线形成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着革命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党开始注重秘密组织建设。到1929年,面对党内泛起的各种错误思想,毛泽东强调开展党内批评,厉行集中之下的民主生活。抗战时期伴随党政治威信的提升及党组织半公开与公开地位的取得,毛泽东同志围绕党的建设高瞻远瞩地提出“从苏区与红军的党走向建立全中国的党”的鲜明目标,由局部的、领导革命的党到全国性执政党,这是对党的方位的远景规划与前瞻预判。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紧扣时代主题,党建话语的创新和转换加快了速度,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被置于党建首位,并在党建路径方面更加趋于依靠制度建设与改革效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强国必先强党”的鲜明论断,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见微知著,这一论断传递出了新一代领导集体“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由此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党建话语经历了由强调党内自身建设到依靠制度建党再到站在强国高度加强党的建设的螺旋式上升。从阐释学角度分析,党建首先是一种文本与理论提升过程,其次是理论指导下党建的全方位实践,二者的互动轨迹清晰地展示了话语建构对党建实践的政治学价值及方法论意义,并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属性的认同。
2.群众路线的话语逻辑及实践作用
群众路线缘起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历史观,经由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娩出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经典政治学话语,具有阶级属性、道德属性及国际属性,是党的生命与软实力,蕴含着深刻的话语逻辑及实践意义。
群众路线的文本意义与话语逻辑。追溯历史,党把群众工作作为革命的根本要求是在1922年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决议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群众里面去”。1927年,伴随大革命的失败,农村问题、根据地建设问题,党与红军、与群众的关系问题都提上了日程。为此,中共六大《政治决议案》旗帜鲜明地提出:“党底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要用一切力量去加紧团结收集统一无产阶级底群众,使他们围绕着党底主要口号。”同年10月,李立三首次使用了群众路线,并进而形成了党的群众思想。抗战时期,党发出了抗日群众运动的口号,尤其是1941年中央发布《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后,毛泽东同志深刻论述了深入群众进行社会调查与党的政策制定之间的密切关系。从阐释学的角度解读,深入群众这样的话语表达已呼之欲出。是年,毛泽东同志著文从十二个方面对党群关系作了专门阐释,至此,密切联系群众成为了党的重要原则,关于群众路线的经典表述也同步出笼,“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朴实而形象化的话语道出了党工作的起点、特点及落脚点,描述了群众路线这一领导方法的基本路径,至此,群众路线成为党的基本工作方式。
群众路线的学理内涵与实践运作。作为领导方法与工作原则,群众路线在具体运作中集工作智慧的来源与价值落脚点于一体,实现了政党理论与革命实践的高度整合。其内涵从世界观角度看,是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从方法论角度看,则包括来源于群众进而回到群众。群众路线事实上经历了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深刻变革,反映了党不断适应群众政治水平,因时因势运动群众,再到提高群众政治水平,最终实现群众运动的规律。革命年代,通过运用群众路线,党不失时机地动员群众,培养群众精英,取得了群众的信任;改革和建设时期,通过运用群众路线,树立党的政治权威、增强识别度、提升治理效能,最终实现回到群众,服务群众,奋辑前行。可以说,群众路线是党巩固政治制度,进而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助力与法宝。
群众路线在政权建设中的动员效用。革命年代,党通过群众范畴的拓展实现了增速发展,并形成马克思主义政党特色工作方式。而群众也完成了对党从怀疑到信任、从依附向自主的转变,最终建构了党与群众此彼相融、从此到彼的话语逻辑与实践逻辑。从话语场域看,资料显示,1937年党对政权中的群众拓展作出了专门规定,如明确提出将乡村原有的贫农团或农民委员改名为农民会,成员拓展到中农、富农阶层。之后,包括妇女代表会以及各类群众团体、基层群众组织的构成都接踵发生了拓展性变化。毛泽东同志还专门对选举与被选举的群众范围作了明确阐述。从实践动员看,边区政府在1944年的参议会上明确提出,在下年的普选中,群众路线将被普遍应用。随即召开的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专门论述了群众路线的性质,就如何贯彻群众路线作了专门规定,并将其载入党章。从林林总总的摸索与推进中不难看出,群众路线已由政党路线转变为边区政府的工作路线,群众范畴的拓展与群众路线的运作同步推进,通过话语动员推动权力关系变化及价值观念更新,实现了群众对于政权的认同。
3.群众路线的话语阐释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效用
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新时代党建理论创新中的新话语和新灵魂,其核心是紧扣民心,融民意、民智、民力于一体,实现党的政治使命,“民”的理论品质和政治价值如何体现是衡量政治建设与党的自我革命能力的一个标杆,从群众路线的话语逻辑及实践作用不难看出,它是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法宝,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具有独特的效用。
群众路线为政治建设规制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替代进化论,是历史研究的一大飞跃,对群众在历史推进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作出判断是不同历史观的分水岭。唯物主义科学史观摆脱了历史发展源于神的旨意、精英人物或隐秘力量等精神因素决定论,站在现实高度看待历史、分析历史、书写社会形态,认同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这个群体构成中,新型无产阶级因具有革命性、前瞻性与无私性,无疑成为了主导,发挥着凝聚群众的核心作用。诞生于民族危亡时刻的中国共产党作为这个阶级的先锋队,秉持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的品格,始终把群众观点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观点,把争取群众作为工作的中心。在革命年代,广大农民群众支持并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是党的理论得以顺利传播、革命目标适时调整的前提,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得以全国执政的关键,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变革的重要因素。在改革和建设时期,党无论是致力于自身建设还是政权政治实践,其工作的落脚点都是群众,这一治理特色一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二则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和本质特性。政治建设作为党统领其他方面建设的灵魂,包括立场、方向、原则、道路、规矩等层面,群众路线的运作理路及方法论意义为党在政治建设中把握大局、提高执政能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导引作用。
群众路线为政治建设涵养了政治生态。把政治生态看作是破解党内难题的关键的表述最早见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作为政治生活现状与政治发展环境的风向标,是一种由各种政治力量互动而成的具有自发调节行为、确立基本目标的系统。话语生成的背后反映的是政党的成长,党的历史进程显示,我们党始终强化宗旨意识,将自身建设与党的政权建设同步推进,将政党的发展壮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及理论成果相统一。在回应世界政党变迁、应对西方话语挑战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党建理论自觉,将建构党建话语体系、推动政权建设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同轨迹演进,并基于此推动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不断进行高度整合,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党建场域。在这一过程中,群众路线对党的发展壮大不但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且是党大量政治实践的深刻印记。而政治生态作为党建的动力结构和管党治党的检验标尺,事关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其良性运行与合理张力需要群众路线去涵养。
群众路线为政治建设夯实了公信力。一般而言,历史存在的现象需要到历史本身中去探寻,即研究事物的内生演化。党的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是由政党所归依的阶级属性和首要目标决定的,是党在其内在理论品质推动下的一个成长过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为了这个目标,党需要获得信任,需要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即政党的公信力。而就政党的公信力而言,其决定性因素在于政党的政治属性、纲领和策略。政治属性因具有内生特性,成为了政党的根本属性,并发挥着政党的首要功能——政治功能,而纲领和策略则是政党公开树立的一面旗帜。《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其全部立论可以归结为一点:人民至上。可以说,获取群众的支持是政党公信力提升的法宝。翻看党的发展轨迹,中国共产党作为这一立论的忠实坚守者和传播者,政权建设中最具核心价值的是政治根基的拓展与稳定,并基于此形成对政权政治的高度认同。毋庸置疑,这种认同源自历史,是人民的选择,群众具有至上的话语权和主导意义,群众与党的相互作用确保了政权的良性发展。在新时代的政治建设中,做好群众工作在提升政党公信力与夯实政治根基方面都不能缺席,惟其如此,才能使群众在政治合法性中成为一种自然源泉,方可彰显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
(文献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20期)